山东高密剪纸艺人范祚信剪纸溯源

研究中国民间剪纸的意义

剪纸 是民众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也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剪纸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国农耕社会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古老的农业祭祀,固有的农节岁时,稳定的农村民居,持续的农副业生产,以及由历史积淀下来的民俗心理和传承的民俗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民间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动摇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社会基础,迅速改变着农耕民俗文化这个民间剪纸传承发展的文化载体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

山东高密剪纸艺人范祚信剪纸溯源 山东高密剪纸艺人范祚信剪纸溯源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河南村和相邻村镇相比剪纸并不是它的特点。和高密境内其他村庄类似,村民穿着衣物多为手工制作。村落内剪纸平日多为鞋花、鞋垫等绣花底样。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玻璃窗、电灯普及之前,过年时节,村民们都会自制或赶集购买窗花。逢结婚时会请人剪制喜花。新房棚顶装饰顶棚花和围心鱼等。老人去世会穿着饰有鞋头花的鞋出殡下葬。此外,村内都有两三个擅长剪纸的能手,当地人称“伎俩人”。他(她)们的剪纸在家族、亲属、邻居乃至村落外流传。

山东高密剪纸艺人范祚信剪纸溯源

山东高密剪纸人物代表 范祚信

文革结束后,由当地县文化馆发起的抢救民间文化的热潮。对本县境内民间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保护,聘请有经验的人到县文化馆复制搜集到的剪纸老样,同时还招收青年人以培训后备力量。县境内剪纸经由县文化馆挖掘、整理、宣传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名声和地位。河南村范祚信就是县文化馆在普查本地文化时发现的剪纸能手。他参与到高密剪纸复制及培训新学员的工作中,文化馆培训工作结束后他从县里又回到了村内。但此后接连不断的媒体采访、评奖、展览、纪念活动,出国交流等活动将他及其家人紧紧地与高密剪纸联系在一起。范家制作的剪纸已从村落走到省外、全国乃至国外,而他也从普通的农民转变为剪纸大师、艺术家。在介绍高密村庄的书籍内,他和家人的剪纸故事占据了介绍河南村的大部分篇幅。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职业剪纸艺人

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传承与研究

剪纸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初期以收集 窗花 等纹样为主。建国后,随着各地剪纸纹样书籍大量出版。目前有关剪纸的文章已经超过1400余篇,剪纸方面书籍逾450余册。剪纸研究从搜集介绍纹样转向历史、功能、内涵、外延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处围绕剪纸传承方面进行梳理,发现在剪纸传承与现代性、剪纸研究对象及学术取向、剪纸传承与保护、剪纸传承人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作了探讨。 1.剪纸传承与现代性 随着剪纸逐渐进入大众消费流通领域,作为文化符号广为流传,对剪纸作为文化符号的反思和批判文章也逐渐增多。如李松《

而实际上,范祚信在参与县文化馆剪纸纹样复制过程中得以接触到县境内流传的剪纸纹样。高密剪纸“细密”风格确定同时,他的剪纸风格也受到文化馆直接指导开始向“细密”转变。可以说高密文化馆与本土艺人的合作直接影响了当地剪纸的风格,甚至直接参与风格的创造过程。范家人及其所做的剪纸在近30年内受到来自学界、国家各级文化机关和媒体的评介、参展等机制的牵引和型塑,日益形成了围绕评奖、参展及对外交流及贩卖的互动模式,与村落内的固有传承逻辑和路径彼此隔膜且日渐疏离。

山东高密剪纸艺人范祚信剪纸溯源

范祚信剪纸代表作品

2003年中国政府文化部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至2009年6月为止,已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3名,其中剪纸传承人24名。此外还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村落内剪纸传承与国家行政力量干预下传承在多重背景下交错展开。剪纸传承机制及条件等研究也日益上升到日程上来。

发现中国传统民间剪纸

19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自鸦片战争以来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过程中。面对西方入侵,中国社会从上至下,从政治到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政治上变法维新,经济上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上则开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多种方式关注西方。学术方面,受到国外影响,开启了具有现代色彩的研究工作。民间文化方面,一批知识分子受西方思潮影响,发动了眼光向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向下关注民间,对民俗事象加以关注。中国学人从西方引进民俗学的概念时,民俗学在西方文化中是作为遗留物的概念存在,引进的民俗

素材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儿童简笔画 » 山东高密剪纸艺人范祚信剪纸溯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