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传统工艺缺乏系统整理和挖掘
民间 剪纸 虽然是一种长期广泛存在的民间工艺,但中国对于剪纸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却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一些艺术家、民俗学家投入到搜集剪纸、研究剪纸的行列,但他们研究的重点,大多针对剪纸美学或文化价值方面。 由于长期以来对民间剪纸性质、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加以主管行政部门的缺位和保护不力,导致一些民间剪纸处于濒危状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严重滞后。民俗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剪纸的意象和文化上,而针对剪纸工艺技法的形成、流变,以及其中的深层技术重点的关注较少。 剪纸 固然是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但
传统生活习俗的变化对于民间剪纸发展的影响
从广义上来看,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同时它又依附于民俗活动本身之中。无论是作为节日的标显、家居的装饰、还是服饰花样,剪纸从来都是与各种民俗水乳交融,演变发展至今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 20 世纪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社会生产形式被打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生活也不再如以往那么封闭,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一些传统民俗在迅速的消逝。在生活方式上,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剪纸窗花、棚顶花等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农民普遍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门窗都已经换上了铝合金或塑钢玻璃门窗,顶棚更是吊起了石膏顶。
民间剪纸艺人在中国民间剪纸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民间 剪纸 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多形成为家族、个体或作坊式的生产结构,长期以来,它既是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也能为从事该行业的艺人创造经济价值。但在今天,既有的生活模式迅速发生变化,民间艺术及艺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剪纸技艺的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明显的凸现,这使得剪纸艺术的创造主体――民间艺人开始对自身文化进行怀疑和否定。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地区的剪纸民间艺人所面临的状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落后、人多地少、没有
随着缝纫机器的普遍,花样的制作不再只依靠临摹和剪刻,剪纸不再成为妇女非学不可的一门女红。在精神生活上,现代人多忙于生计或沉迷于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剪纸原本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被割裂。除了在婚丧习俗中,我们还能窥见剪纸的身影,甚至连春节也不再非贴剪纸不可。各种风俗的简化、西化和转变,导致剪纸的实用范围不断缩小,甚至许多有特色民俗涵义的剪纸在大量的、快速的消失。剪纸逐渐成为一种非实用的民间艺术,导致其在市场上受到的关注就很有限了,比其他民间工艺要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社会文化转型对于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
传统民间 剪纸 成长于农耕社会,反应的多是中国传统的观念福禄寿喜、多子多财等,虽然现代人的诉愿与之在本质上相同,但表现和表达方式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等文化冲击和变迁的影响下,传统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古代的传说、图案、花纹的涵义不被现代人所理解,而现代人所喜好的样式风格也与传统剪纸差别很大。 这种交流和沟通的障碍,是民间剪纸进入主流文化的一大障碍。现代社会生活发展迅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人们能很快了解到最新、最好的艺术作品,这也使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有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