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与题材
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 剪纸 的题材宽泛,以表现日常生活的中的人、事、物以及古代人物、历史故事为主。这些题材多以象征、夸张、谐音、寓意等手法来表现,最终传达的多为祈福纳祥、趋利避害的主题。 一般来说,民间剪纸的人物主题多表现民间信仰中的神仙,历史和戏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植物主题多表现代表四季的花卉和具有象征意味和吉祥涵义的花草;动物主题则多表现如龙凤这样的瑞兽,或被认为谐音吉利的动物;还有一些具有传统寓意的几何纹饰和文字;在一些戏曲流行的地方,各种表现戏曲场景的题材也十分常见;由民
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方式与特点
传承是指民间文化流传、演变的动态过程,稳固的农业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使许多古老的民风习俗得以承接,从而也使依附于民俗文化的民间剪纸得以延续。剪纸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后,用什么样的形象以及用什么纹饰组合表达怎样的含义,已在民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共性思维的印记和约定俗成的审美辨识。
这种审美辨识已凝固在人们心里,充分体现出民间剪纸的特质。而由于材料的局限,剪纸很难长期保存,因此口传心授就成为剪纸承袭的主要方式。在民间剪纸的实际传承过程中,有三种最主要的途经,一是亲缘传承,即母女、婆媳等有亲缘关系的亲属间的代代相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延续了数千年,形成了以血缘为根本的传承观念。许多剪花口诀、花样本都是由家庭成员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二是业缘传承,即指以行业为中心的传承方式,通过拜师学艺,以民间行业帮会组织形式传承剪纸技艺,这是清末民初南方剪纸文化传承的一大特点;三是地缘传承,不同上两种的纵向传播,这主要是指由于婚嫁、迁移或商业流通而形成的横向拓展。在一些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横向发展更为明显,并在一些大城市内出现了以贩卖剪纸为生的剪花艺人,花样之间的交流也更为活跃。
中国民间剪纸在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剪纸形式被渐渐淡化、湮没,与此同时,剪纸又出现了新兴的类型,如请柬、商标、挂历、广告、邮票设计、报刊题花、产品包装设计、舞台场景布置、影视片饰、插图、连环画、动画、书籍装帧、壁挂等等。许多其他领域的设计师,也将剪纸引入更广泛的现代设计应用范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专门为广州花园大酒店设计了长达22米、宽6米的大型剪纸形式的壁画《红楼梦》。最近几年春节期间在各地举行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在舞台布置中也运用剪纸特有的喜庆气氛,营造春节喜气洋洋的氛围。 剪纸图
此外,不同于封闭地区纵向传播下较为原始的剪纸艺术风格,这些地区的剪纸艺术发展得更加规范和复杂。农耕社会结构是民间剪纸承袭方式形成的基础,传承人的艺术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区域,艺人们在长期的相互接触、交往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而形成某一区域的特定风格。
但同时,这种传承方式也导致了剪纸题材和样式的局限性,在创新方面表现比较迟缓,使民间剪纸的发展兼具了很强的继承性和顽固性。
传统观念对于民间剪纸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剪纸 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不过是最为常见和廉价的民间玩意儿,不能登大雅之堂。相比起其他民间工艺,民间剪纸取材廉价、易学好上手,且普遍被旧时的民间妇女所掌握,因此很少有人把它当做一门正经的工艺,除了在一些城市里出现过靠贩卖剪纸花样的专业艺人,剪纸一直是作为女红的一部分而存在乡土之间,所传承的方式是自然自发的。 古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凤毛麟角,关于其技艺和艺人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把剪纸当做一种艺术或工艺,在民间,虽然人们会赞叹那些心灵手巧的剪纸妇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