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的生产性保护

全球手工艺生产保护现状

英国是比较早的采用了生产性保护的国家之一,在保护那些在工业革命冲击下逐渐没落的传统手工业上,英国政府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是市场因素。他们认为技艺熟练的手工艺可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这种价值只有在转换为商品后,才会对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产品、产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第二,文化因素。手工艺品必须要传达文化,它只有代表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才会被认可。在实施对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上,除了英国政府的各种政策扶持,各种民间机构组织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英国传统手工艺组织,它是一个对民间手工艺人实施国际

中国民间剪纸的生产性保护 中国民间剪纸的生产性保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导论部分,提出了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提出手工艺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先生在《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一文中提出,生产性保护是切合手工技艺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可以不断“生产”文化差异性的一种生态保护方式,是努力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社会文化实践。

中国民间剪纸的生产性保护

中国民间剪纸研究概览

国内对于民间 剪纸 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的《中国民间剪纸史》一书,就系统地论述中国民间剪纸的产生及其发展,对民间剪纸在全国分布及其特点都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民间美术学者王树村,也曾著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疏理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始源风格、流派与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陈竟所著的《中国民俗剪纸史》,以中国历史为时间轴,探求和研究了民俗剪纸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分析、研究了与民俗剪纸有联系的其他民间艺术。在他主编的《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一书中,还针对民间剪纸的传承和保护进行

以“剪纸手工” 和“剪纸手工操作”为核心的这种保护方式,既切合手工技艺也切合所有以手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体现着文化生态保护的普遍需要。

由此可见,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使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并与当代社会文化进行良性互动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宗旨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中国民间剪纸现实形态的生存空间

剪纸 因材料的低廉、工艺的简便,题材及主题浅显平易,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具广泛性、地域性、丰富性的文化形态。剪纸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系统的持久存在。 从最初的用于宗教、祭祀的剪纸,到触及到生活方方面面,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广泛地依附于民俗事项中,并成为一些民俗事项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形象载体。如果将剪纸艺术解构为技巧、材质、意象、习俗,那么使得这些基本要素得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就是民间剪纸的生存空间。它包括最基本的农耕

素材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儿童简笔画 » 中国民间剪纸的生产性保护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