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的发端

蔚县民间剪纸的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蔚县 剪纸 达到了一个崭新阶段。特别是民间艺术大师王老赏的出现,更将日趋成熟的蔚县剪纸推向了巅峰。王老赏,名清,号老赏,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是蔚县南张庄人。他认为以前的戏曲人物刀工简单,造型死板,花卉简单雷同,因此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刻制。他几乎把蔚县剪纸中的戏曲故事全部重刻了一遍,对故事中的小戏人都进行加工改进,据史料统计,他一生共刻过 200 多出戏和 600 多个戏曲人物。王老赏的戏曲人物,根据故事内容、情节和人物不同的性格,赋予其栩栩如生的造型,一招一式,恰到好处,

蔚县剪纸的发端 蔚县剪纸的发端

蔚县剪纸,是在中国民间古老的单色剪纸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的剪纸品种,距今 150 年左右的历史。从清道光至光绪以前的 50 年间,蔚县民间一直是用剪子铰成的单色纸“窗花”。到了 1850 年左右,艺人们刻的仍然是单色纸的窗花。

直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一位叫刘老布的银匠,他把窗花制作由剪刀改用雕刀,把“草窗纸”和其它商标上的花卉、人物雕刻成窗花。虽不成熟,但如今的窗花,确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被称为最早的一位蔚县窗花的民间艺术家。

蔚县剪纸的发端

蔚县民间剪纸在今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随着蔚县 窗花 市场的不断扩大,县办剪纸厂、南张庄村办剪纸厂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众多窗花艺人也纷纷办起了自己的剪纸厂。这些个体剪纸厂除为蔚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还成为全国剪纸产品的加工基地,为繁荣中国剪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根据蔚县剪纸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很少艺人再刻制窗花,而是大力发展现代工艺品剪纸,也就在此时期出现了现代工艺品剪纸与窗花共存于蔚县剪纸市场,并逐步取代这一文化现象。其中 窗花 的图样都是以传统的吉祥图案、花卉动物、戏曲

蔚县剪纸

到清光绪、宣统年间,蔚县城里出现了全家从事剪纸职业的吕家和翟家。吕家专门刻戏曲人物,戏曲人物题材的剪纸真正在民间风行起来,就是从他家开始的。吕家刻的戏曲人物,开始有了“回”的安排,人物造型比较粗,但已定型。现在保存下来的 100 多套戏,最早的底样都出自他家。翟家是专门刻花卉的,翟家把当时流行的名目繁多、构图混乱的花卉样子一一加以改进,并把它们统一在一定的格式中。由于他家的刀工和色工很讲究,花卉样子成为了标准范本,现在剪纸里的许多花卉图案都是源于翟家。可以说吕、翟两家的作品,代表了窗花定型时期的水平。在这时期,窗花中花卉和戏曲人物的基本图案,已大体形成并初具规模。

从光绪到清末的 30 多年间,用刻刀雕刻并染色的蔚县剪纸已普遍流行。吕家专门刻戏曲人物,翟家是专门刻花卉,这种分工说明了蔚县剪纸的生产在当时已成为规模,但还不成熟。

 

蔚县民间剪纸的变革

传统剪纸即 窗花 是剪纸艺人在薄薄的白宣纸上依照图样,拿自己制作的小巧锐利的刻刀刻下来,再点染上鲜艳的颜色,用来贴在窗户上,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和逢年过节办喜事时的吉庆点缀。可以说,它是直接从窗户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 因此, 窗花 成为当地的老乡对传统剪纸的爱称。自从上世纪的七十、八十年代,随着蔚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老房子翻新,原来窗户上贴的白麻纸逐渐被玻璃所代替,因此贴在白麻纸上的传统剪纸逐渐减少,而迎合市场经济和受众审美需求的现代工艺品剪纸(点彩剪纸、单色剪纸)出现在国内的旅游品、工艺品

素材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儿童简笔画 » 蔚县剪纸的发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