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的调研普查

蔚县剪纸窗花的内容与剪纸主题

河北蔚县剪纸制作技艺独特,是宣纸刻制点彩染色的艺术,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当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窗花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传统剪纸形式消失了,有的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形式出现了。 蔚县剪纸浓缩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反映着当地百姓的朴实纯真的思想。它题材广泛,有的表现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有的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花鸟虫鱼 花鸟虫鱼在 蔚县剪纸 中所占分员较大,内容非常丰富。它朴素、健康的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劳动生产的一个

蔚县剪纸的调研普查 蔚县剪纸的调研普查

除了对蔚县剪纸的个人研究之外,国家对蔚县剪纸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到目前为止,针一对蔚县剪纸的大规模普查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蔚县剪纸在国内外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蔚县政府为了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决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蔚县民间剪纸展览”。为了全面地向国内外观众介绍这一民族奇葩的发展史,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由张家口市群艺馆和蔚县文化馆组成普查队,对所属8个乡镇28个村庄进行了一长达一个月的普查,并由叶永辉、田永翔执笔撰写了2万字的《蔚县剪纸源流》一文。明确地提出蔚县点彩剪纸始创于清中期;清晰地列出蔚县剪纸的历史沿革和传承流脉;阐述了蔚县点彩剪纸产生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并获得大量的实物资料。“由此,蔚县点彩剪纸艺术以更加科学、全面的艺术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为研究、保护和弘扬蔚县点彩剪纸艺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蔚县剪纸的调研普查

第二次群众性大普查发生在 1986年。是为配合全国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大普查而展开的。普查的重点是搜集整理有关于蔚县剪纸及艺人的传说和故事。以田永翔为首的普查者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遵照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的原则,先后深入6个乡镇21个村庄,走家串户访问古稀老人,搜集整理了有关蔚县剪纸及剪纸艺人的传说和故事156个”。传说和故事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提示了蔚县点彩剪纸创业的艰难和艺人们追求完美的精神,是蔚县剪纸艺术底蕴深厚的佐证。

第三次群众性大普查是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在全国开展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中,2003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全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办公室在蔚县召开了“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会议授予蔚县“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称号,并挂牌“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蔚县政府组织普查队伍,在全县22个乡镇108个村庄进行了普查。走访古稀艺人567人,搜集各种资料 3835份,在李家庄李佃士家中发现存放的新中国成立之前贴满窗花的“亮子”,填补了遗失精品的空白。

蔚县剪纸的工艺流程与剪纸方法

传统 蔚县剪纸 的制作遵循严谨的工艺流程,人们所看到的氰一张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都经过下列的几个过程: 1.起稿画样 就是对剪纸图样进行设计创作,并把它描绘在白纸上。首先用铅笔勾出图案轮廓,然后绘制整理出清晰的墨线稿。要考虑画面中线与面的各种关系,要考虑色彩在画面中的控制效果,32要交代清楚哪些线条在刻制时要剔除,哪些则要保留和连接。(更多请参考: 蔚县剪纸窗花的内容与剪纸主题 ) 2.拔样 用刻刀对画稿进行刻制,该镂空的部分进行镂空,是对画稿的二次创作,尤其重要的是给刻制留出道口。 3.熏样

对比前两次大普查,第三次大普查有三个极具价值的收获:

1.“发现了几辈几乎已被历史淹没的著名艺人及家史,使点彩剪纸初创阶段的艺人组成了群体”,重新修订和丰富了1979年第一次普查时排出的艺人传承祖系。

2.查清了1949年以前蔚县剪纸销售传播的渠道和区域。

3.发掘出一批极有价值的古剪纸和各种剪纸工具。

这些都为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科学、原生态、形象化地一记录和阐释蔚县剪纸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和流变,以及编纂《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提供了坚实丰厚的基础。

 

蔚县剪纸的艺术特色和剪纸图案特点

(一)构图饱满充实 蔚县剪纸 构图丰满,实多余虚、黑大于白、面强于线。画面中确定一个主形体后,再安排次要形象进行陪衬、烘托和装饰。主体突出醒目、阵脚沉稳、画面充实均衡,物虽多但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全无堆砌之感。反映出百姓求充实、求圆满这一心理要求和审美情趣。 (二)造型欢活灵动 蔚县剪纸的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以及装饰的需要,进行高度概括和夸张的变形,画面的形象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十分的生动活泼,散发着勃勃生机。蔚县 剪纸 的造型特别注重形象的传神,甚至在一定限度内舍

素材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儿童简笔画 » 蔚县剪纸的调研普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