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图案大全中的蛙崇拜
古高句丽民族认为其祖王夫余是金蛙所生。浙江和福建都有蛙神庙,浙江称金华将军,福建称青蛙将军。壮族有禁止捕杀青蛙的习惯,有些不育的壮族妇女,还认为吞食蟾蜍可以生子(更多关于壮族剪纸内容请参考: 壮族民间剪纸简介 )。显然,古代人们对于蛙的感情是一种对动物灵的崇拜。 西北黄土高原是古史记载的轩辕黄帝氏族集团的发祥地,按古史传说,图腾崇拜时期的黄帝渔猎氏族部落的图腾就有蛙,另外,传说中的始祖女娲氏的图腾也是蛙。在中国古代娲与娃、蛙同义异体,一律从黽。这就很自然地把最古老的蛙图腾与最古老的女娲氏族集团
抓髻娃娃中的“鸡(鸟)”崇拜
抓髻娃娃是民间流布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剪纸纹样。据靳之林先生考证,其原形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族—— “天”族的族徽。抓髻娃娃在民间也称“抓鸡娃娃”。头饰双鸡或两手持鸡(鸟)的形象比比皆是(头饰双鸡为双髻的变体或省略),这“鸡”的形象并非是一般的头饰,而是寄寓着某种深刻的图腾崇拜文化内涵。
人类对于“鸡”的崇拜可以归为鸟灵崇拜的一种,鸟灵崇拜是人类社会最早崇拜的动物灵之一,它几乎同太阳崇拜一样地古老。因为,在人类地原始思维中,太阳就是在天空中飞翔的一只火鸟。在中国,鸟灵崇拜几乎与太阳崇拜是融为一体的。《玄中记》载:“蓬莱之东,岱与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常有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南朝祖冲之《述异记》载:“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山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由此看来,我们古人是把鸡(鸟)和作为象征太阳的金鸟等同,并以此作为太阳和阳性的象征。或许在人们的观念中正是由于鸡的啼鸣呼唤了阳光的普照,驱散了魑魅猖狂的漫漫长夜。古人既然对太阳的崇拜延伸到阳性和生命等同,那么,“抓髻娃娃”头顶的双鸡(鸟)具有驱鬼、引魂、送病等巫术功能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延伸阅读相关内容:中国民间传统剪纸中抓髻娃娃护生、送病的功能)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鱼崇拜
鱼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是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初民临水而居,鱼不断成了先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资源,而且鱼的强大的繁殖能力也受到先民的关注,因而鱼被视为匹配、生殖的象征。《小雅无羊》说:众维鱼矣,实为丰年,以为梦见鱼是丰收的兆头,这无疑也是把鱼认作与繁殖相关之物的。(相关阅读: 剪纸青蛙鲤鱼图案与制作教程 ) 20 世纪 40 年代,闻一多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说鱼》的文章,文章通过考证指出,中华民族从上古时期就有以鱼象征两性匹配交好的风习;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指出,是女性生殖器的
另外,神鸟崇拜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成为傩崇拜的一种。《尚书·禹贡·扬州条》有“阳鸟攸居”的记载,“阳鸟”即指中国南方以“太阳鸟”为图腾的农耕民。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太阳鸟”崇拜大约产生于距今约 8000 年前的农耕文化初期,且已具有了明显的图腾性质。这是什么原因呢?现在的人都知道:稻耕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耕耘。野生稻长在沼泽地里,当野鸟在沼泽地里觅食的时候,同时也就起到了耕耘的作用。在野鸟多的那年,耕耘的面积就大,野生稻自然就丰产,野鸟少的那年,野生稻当然就会欠收。原始人不懂得科学道理,便把这些野鸟当成了天神,为了年年丰收,人们就年年祈求它们多光临,于是乎便形成了傩祭,并把野鸟当作亲戚,自认为是鸟族了。这也就是原始人盛行“鸟图腾崇拜”的原因了。在中国的古籍中,《白虎通》载:炎帝氏族的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也就是说炎帝氏族的图腾就是鸾鸟。《左传》昭十一年载:“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而少昊名挚,也就是鸷,是一种凶猛的飞禽。《禹贡》载:冀州有“鸟夷”,扬州有“阳鸟”和“鸟夷”。《诗经》上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史记》载秦的祖先女修,也是吞玄鸟卵而生子大业的。另外,还有《山海经》上有“羽民国”、“卵民国”等,都说明中国的鸟灵崇拜是相当普遍的。
在民间剪纸图案中,“鸟衔鱼”、“鸡衔鱼”的造型也屡见不鲜。它作为新婚喜花剪纸贴于洞房。这里以鸟或鸡喻天、喻阳,以鱼喻地、喻水、喻阴;造型的组合寓意阴阳相合、化生万物,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葫芦崇拜
在民间剪纸作品中,葫芦一直被人们用各种形式表达着生殖崇拜的内涵。如在吕胜中编著的《中国民间 剪纸 》中我们可看到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图样《葫芦生子》、《剪子葫芦》;在潘鲁生编著的《中国民俗剪纸图集》中可以看到陕西省的剪纸作品《葫芦多子》。 葫芦崇拜源于我们民族古老的洪水遗民造人的神话故事,我们民族洪水造人故事的核心就是葫芦。洪水退后,人类灭绝,只剩下葫芦之中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再造人类。人之始祖男女出自葫芦,葫芦就成了宇宙的母体混沌,成为中华民族子孙昌盛之源。《诗大雅绵》所说的绵绵瓜瓞,民